栏目导航
马来西亚的华人村落:布赖村观音诞仪式探究
作者:廖筱雯 Lew Siew Boon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马来西亚 华人 布赖村 观音诞 
描述:们艰难苦难的生活。水月宫的主祀神为观音,观音及其他配祀神在村落及村民的心中有重要的位置。早期华人先辈到新环境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更经常面对生存的困境。观音信仰一直慰藉着他们疲惫的心灵,让他们能在困苦中坚持奋斗,在异乡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本文以水月宫观音诞中的三场仪式,分别是“请神”、“游神”、“祭天地”作为研究重点。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第一章,简述村落观音诞庆典仪式调查地点概况,通过村落及庙宇的传说叙述村落发展经历及地方庙宇的历史背景。同时,藉由村民的口述历史对庙宇主祀神的流变进行探讨分析。第二章,根据田野考察所得的材料重现第一场仪式——请神仪式,并结合仪式内容及村民对神明的口头传说,有序地介绍村落中多样性的信仰体系。第三章,通过文字重返第二场仪式——游神仪式的现场,该场祭祀过程充满模仿中华帝国的意象,文中以“帝国隐喻”的概念分析仪式细节。第四章,第三场仪式——祭天地仪式过程全记录,同样以重现仪式过程的方式写作。祭祀仪式中,村民行的是强调“礼”与“乐”的三献礼,章节内以台湾南部客家的三献礼对比布赖村仪式的三献礼模式,试图重圆客家传统的祭祀方式。基于前二、三、四章是以记录分析现阶段村落观音诞仪式状态来撰写,第五章则从整个庆典的进行,探讨观音诞对于现今村落的文化价值,及当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在村落所承载的内在力量,并体现在心灵、认同、传承的几个层面。结语方面则对目前村落传统仪式的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考。
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
作者:黄华迎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 特有词语 同形异义词语 同义异形词语 
描述: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语料和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教育研究。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马来西亚华人语言和方言群体、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和简单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变化。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即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三大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土著。马来西亚华人,又称为马来西亚华裔,简称大马华裔或大马华人,是马来西亚三大部族之一。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华族母语,但不是官方语言。在华人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个方言群体,即闽南、客家、广东、潮州、海南、广西、福州、兴化和福清,而其中以闽南、广东、客家、潮州为四大主要方言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从18世纪开始创办,华人经过长期的抗争,创立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办学体系,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第三章,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特有华语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类别及面貌和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以马来西亚代表性华文报纸、杂志、著作及华人口头语言为据,参照有关著作,经过整理后,举述了233例华语特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在此基础上,本章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的几个特点:(1)反映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多元文化、教育体制、生活等各方面事物的名词性词语较多;(2)源于马来语、英语、闽粤方言等外来词;(3)双音节词与偏正式构词法最多。第四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对比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形异义词语产生的原因研究。本章尝试从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入手,分析马来西亚华语词语与中国普通话词语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文章举述了134例同形异义词语,择要对这些词语的意义、用法作了解释、举例,并以词典的方式描述和分析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异同。这些词语在“词义”、“词性”和“词用”方面均有了变化,这也是马来西亚华语的一大特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考察:(1)二者语义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同形完全异义词语”;(2)二者语义之间有联系,但或有转义、或有增加义项、或有减少义项的“意义有同有异的词语”;(3)二者词义本身差别不大,但是有褒贬义的差别的“色彩意义不同的词语”。接着,再将这些词语做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和研究,以考察中马同形异义词语的差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对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的定义及对前人研究的回顾、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对比分析以及马来西亚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我们搜集了前人所研究的中马同义异形词语以及尚未列入专家学者研究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整合和分类。首先将它们按照构词语素分类,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照不同的原因加以细分,最后再将这些词语一一列出并与中国普通话词语进行比照。经过整理后,举述了539个马来西亚华语和中国普通话同义异形词语。我们将这些词语分成了两类:(1)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词语;(2)构词语素部分相同的词语。然后再按照词性进行细分并与普通话对比,再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并将其按不同原因进行归类。论文最后是结语。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和今后继续研究的相关课题,并提出建议。
马来西亚华语特色词文化初探
作者:邵淑萍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华语特色词 华人文化 马来西亚 生活形态 社会现象 
描述:看到其所反映出的马来西亚华人的独特文化,特殊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现象。这四个主题的特色词除了受当地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影响,也受当地马来语的影响,同时它们受闽、粤、客家等方言的影响也很大。
香港客家移民问题初探(1644-1911)
作者:王永伟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代 香港 客家 移民 
描述:述。基于客家人对香港开埠以来城市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这一点,本文分析了香港客家移民的职业构成,通过对客家人在香港所从事的职业构成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客家人对香港建筑业、农业、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风水学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研究:在永定客家土楼高北景区
作者:李文英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风水学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研究:在永定客家土楼高北景区
风水与宗族:兴国三僚风水世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叶金莲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三僚村 客家 宗族 风水 关系 
描述:被视为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国成立后,风水与宗族都被列为整治清除的对象。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直接触入社会各个角落,风水与宗族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洗礼,外形几乎销声匿迹,内核却在绵延,成为两股暗流潜伏在中国广大农村。20世纪80年代后风水与宗族两股暗流重涌地面。对于风水及宗族意识的复兴,学术界认识不一,或褒或贬。正确认识传统社会里宗族与风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探寻农民的真实生活、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位于赣南客家地区的兴国县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又著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论文在掌握地方志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家谱材料,以实地研究为主,结合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曾、廖两个风水世家兴起于三僚。曾姓是由曾文辿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从于都崇贤里迁兴国衣锦乡三僚开基;廖姓分两次迁来三僚,第一次约于唐末五代初明公从宁都中坝迁入,第二次约在北宋中期邦公从宁都怀德乡胡坊村迁入;唐末至明初,两姓处于初迁安定调整时期,人口发展缓慢,经济实力、社会地位都在当地处于弱势;从明初到清末,两姓处于迅猛发展阶段,相继进入了宗族的鼎盛时期;民国至今,两姓处于强势持衡阶段。在唐、宋、元时期杨筠松、曾文辿及廖瑀三祖师为三僚风水的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的基础上,以三僚风水为代表的江西形势派风水开始兴盛起来;明清时期三僚风水开始走向皇室,走遍民间各地,江西形势派风水在中国风水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民国之后三僚风水几次起伏,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又兴盛起来。三僚风水术兴盛是有诸多原因的,其对曾氏、廖氏两个宗族的生存条件、社会关系、宗族组织、神明信仰各方面都产了重大影响;三僚的神明崇拜、民居建筑、民间艺能都留有深刻的风水文化烙印,彰显了客家文化的特色。
全文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在描述性研究中,以较翔实的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族谱、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简明地讲述了三僚曾、廖宗族的社会变迁过程及三僚风水的发展史。其二,解释性研究中,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突出宏观因素如当时整个大的社会背景的作用,而且彰显出微观因素如宗族内部精英人物(主要是风水师)的作用。
韶关古村落景观与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的启示
作者:潘文明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韶关古村落 景观 建筑文化 地域性 现代住区 
描述:为传统客家村落建筑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本文的主要构成如下:第一章从理论上对课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着重阐述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建筑文化在现代住区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为课题的进行作好理论和方法准备。第二章从景观要素和景观意象两个角度对韶关的古村落景观特征过行分析总结,提出韶关古村落景观的山水要素、田园要素、植被要素、街巷要素、建筑要素的特征,进而从整体到局部地对韶关古村的景观意象进行总结。第三章对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分析,分别从街巷本身、晒坪、水塘、庭院乃至室内空间,分析韶关古村落的街巷空间艺术特征。第四章分析、总结了走访中发现的韶关古村落景观和建筑文化优秀装饰元素(pattern)。从其装饰的部位和材质上区分这些装饰的特点,探讨这些装饰的背景,审美心理等。第五章,着重总结韶关古村落景观和建筑文化对现代住区设计中的启示。分析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良好的传统元素如何在新时代的应用。从住区设计的角度研究了韶关古村落景观特征、建筑空间特征、建筑装饰艺术的现代化传承的途径。最后,对整篇论文做出结语,提出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
音乐对於老年人情绪影响相关因素之调查研究
作者:林杨菁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老年人 音乐 情绪 
描述:
有不同的音樂學習需求,教師應考量其個別差異,才能實現學習者的學習目的。
二、根據問卷調查,音樂確實能有效抒解老年人情緒,在不同的情境下,若能有正確的方向選擇適合的音樂,將更能提昇老年生活品質,其選擇的音樂類別如下:
(一)選擇樂曲輕快、器樂曲為主的古典音樂可以抒解憂鬱、焦慮的情緒。
(二)選擇歌詞意涵充滿關懷之心的流行歌曲可以排解孤單、寂寞的心情。
(三)選擇歌詞意涵描寫快樂、與世無爭的流行歌曲可以平衡生氣、委屈的心情...
韩愈与岭南文化
作者:白文君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韩愈 岭南文化 阳山 潮州 客家 
描述:响,其叔父云卿、绅卿及其长兄韩会对其文学思想、政治思想的形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坛流行骈文,佛老盛行,藩镇割据,大大影响了儒家道统的地位及国家的稳定。因此,韩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毕生致力于反对藩镇割据,攘斥佛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韩愈对岭南文化的贡献。首先需要明确中原和岭南的地理概念及其文化特点,中原文化对韩愈的影响,韩愈到来之前岭南的发展状况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韩愈谪阳、刺潮。韩愈贬阳山历来有争议,本文在梳理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倾向于认同韩愈遭贬是由于李实的谗言。韩愈在阳山大力传播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劝课农桑,招生授徒,用中原先进的礼乐教化使当地百姓一改蛮夷之风,韩愈为中原文化向阳山的传播做了突出的贡献。阳山也改变了韩愈,主要表现在险怪诗风方面。韩愈在潮州,为百姓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大力兴办教育。可以说,韩愈在潮州的兴学所取得的效果相比于阳山更为显著。韩愈在潮州与大颠的交往也是历来争论的话题。本文认为韩愈与僧徒交往并非皈依佛门,是出于爱才,并有将之吸纳入儒家体系,使其重返四民的意图。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原文化的南传。这一部分是由韩愈将中原文化传播至岭南而引发的思考。韩愈对潮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其敬仰。对客家人也是如此,尤其表现在教育方面。最后,本文认为以韩愈为代表的贬官群体对中原文化的南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因贬谪的苦闷,因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心有不平,发而为文,创作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即贬官文学。
革命的地方性: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研究(1927-193
作者:刘昊  录入时间:2014-11-17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 广东 地方性 
描述:或地下活动,发起反抗国民党的暴动和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为了领导土地革命,中共在广东尽力恢复和壮大组织系统,并借用各种名义,以不同的形式,力求普遍建立共青团、赤色工会、农会、济难会等群众组织。在暴动和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苏维埃政府,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但无论是群众组织还是苏维埃政权,只是中共夺取政权、管理政务的工具,由此导致中共党组织与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原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常被异化为包办与被包办的关系,反而不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能动性。同时,中共为迅速扩大党组织而一度采取的“拉郎配”方式,虽使组织的人数剧增,但也使组织人员混杂,降低了组织的战斗力。中共在广东发动土地革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主要来源于对革命对象的罚款和没收,往往比较充裕;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主要依靠各种税捐,逐渐入不敷出,甚至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大约从1929年起,中共领导的广东土地革命成效欠佳,经济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广东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小的经济斗争入手,尽力在广东各地发动农民、妇女、青年、工人运动。中共在广东组织的兵运,虽无很突出的业绩,但在全国仍是一枝独秀。此外,中共还在广东城市和港澳恢复了济难总会及其组织系统,以慈善社团的名义,公开救助因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者及其家属,在普遍救济的前提下区别对待,为中共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增强了中共组织的凝聚力。但是,中共在广东的上述工作,都曾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没有充分发挥其成效。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根据地,几遍及广东全省各地,其中以东江地区最具代表性。但在没收并分配土地的过程中,“左”倾政策提出“没收一切土地”,由此采取“烧毁一切田契”和“掘平田界”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感情,打击了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积极性;而失去广大农民的真诚支持和热心参加,土地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可见,土地革命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正确与否。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历史源流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共在广东领导的土地革命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首先,广东的土地革命发生在土著与客家杂居的粤文化区,文化风习与他省有显著区别,民间武器极多,宗族械斗常见,中共化宗族械斗为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在广东较别处更有作用。其次,广东深受国民革命的影响,中共领导革命的基础较好,且不仅在广东大陆领导的革命轰轰烈烈,而且在广东各海岛尤其是海南岛发动的革命斗争也是如火如茶,成为基础雄厚、海陆兼备的革命。再次,广东毗邻港澳。香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香港和澳门又是革命者比较安全的“避风港”。广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时间最早、波及面最广的地区之一,因此,中共在广东领导土地革命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中共在广东的发展,也是涉及中共全党工作的问题。中共领导广东土地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主要是:首先,没有在革命进行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从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也没有针对广东的地方特点,保持地方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没有正视、改造农民的缺点,忽视以至压制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使革命具有持续性发展的特性。第三,没有理顺集权与民主的关系,没有培养党员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民主意识,从而无法根据广东地方的特殊性,作出适宜的决策。